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浙警风采

警事时评

  • 有所畏才能有所为

    本刊评论员;

    <正>大凡对人生抱有积极态度的人,都希望能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干净干事,造福百姓,更是我们公安民警的不懈追求。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信念、禀赋、能力、机遇等等,然而,除了这些人们熟知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却常常被一些人忽视,那就是"有所畏"。

    2010年04期 No.120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本刊专稿

  • 加快全面推进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张景华;

    贯彻落实公安部执法规范化建设调研座谈会精神,学习推广杭州市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建设经验,动员全省公安机关迅速行动起来,全警种、全建制、全要素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确保我省率先实现公安部执法规范化建设阶段目标,达到各项成效标准,勇当全国"领头羊",重点要解决好怎么看、学什么的问题,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推什么、怎么推的问题。

    2010年04期 No.120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10·17”暴力袭警越狱案给公安监所安全工作的警示

    董晓伟;

    "10.17"暴力袭警越狱案虽发生在司法系统,却给公安监管系统敲响了警钟。足够的警力是安全工作的保证,但还要十分注重优化勤务组织,科学配置和使用警力;良好的技防设施是监所安全的重要基础,但关键在于技防与人防、心防的有机结合;完善的制度是确保监所安全的前提,但一以贯之地狠抓制度的落实是安全工作的关键所在;切实掌握狱情动态,及时察觉并化解安全隐患是确保监所安全的重要一环;必须密切协同驻所武警,建立两警联动防暴制逃机制及相应应急预案,提高处置能力;必须切实维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到依法监管,不纵不枉。

    2010年04期 No.120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湖州“警务广场”创新的制度意蕴

    毛寿龙;杨志云;

    社会转型使政府公安部门处于社会不满和冲突的最前沿,面临巨大的压力。湖州市"警务广场"行动实现了警民零距离沟通,公众治安满意度大大提升。"警务广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警民互动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内蕴着警务理念、警务技术、治安治理方式和警务制度"四位一体"的复杂性创新,这种复杂性创新不仅适用于公安部门,而且对整个政府改革和创新都具有深刻的启示。

    2010年04期 No.120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枫桥经验”与和谐社会

  • 温州市盗抢犯罪现状调查与防控对策研究

    刘万成;

    盗窃、抢劫和抢夺犯罪历来是政法机关特别是公安部门打击和防控的重点,于今更是平安和谐建设的热点和难点。温州市盗抢案件总量巨大,盗抢呈多样化、职业化、暴力化、流窜化、系列化、智能化等特点。当前盗抢犯罪高发的原因,除客观上社会财富空前丰富外,贫富差距、社会公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诱发了盗抢案件的发生。温州市更有独自的市情因素,如重商文化、民营经济发达等因素在内。防控对策:要调整公共政策,走社会化防范之路,加强预防和打击工作。

    2010年04期 No.120 18-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探究与思考

    朱晓明;周怀逸;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属于社会泄愤事件,有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仅仅是民怨长期积累后的一种爆发,更揭示了当前某些地区管理体制、分配机制等存在的弊端。预防和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要坚持把握原则,依法妥善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

    2010年04期 No.12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公安实务研究

  • 从百起侵害民警正当执法权益案件看当前执法环境的严峻性和维权工作的重要性

    齐明;

    公安机关性质决定了人民警察既是国家法律的忠实执行者,又是国家法律实施的保障者;既是国家法律权威的塑造者,又是国家法律权威的维护者。但现实中,时常发生一幕幕"民警可欺、法律可欺"的悲剧,民警的脆弱、法律的脆弱显露无余,神圣的国家公权及法律尊严被亵渎。本文通过分析122起侵害民警正当执法权益案件的特点、成因,提出了增设袭警罪、延伸民警正当防卫权行使和按过失原则处理民警依法履职过程中的过当行为等立法建议。同时,论述了善解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建立健全内部保障机制,组织开展互动式、巡回式、实战式培训等对策思路。

    2010年04期 No.120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多发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魏懋浙;

    当前,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呈多发状态,主观方面的原因有公安机关对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滞后、决策部门应对危机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执行部门缺乏妥善处置的基本技巧、民警执法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等,客观方面的原因有人民群众民主参政意识的增强、社会矛盾的叠加转移、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新闻法律的严重缺位等。减少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必须在公安机关与广大民警中牢固树立"处置不如预防"的理念,要系统地处理好正确决策、规范执法、谦逊行事、注重细节、及时报送、处理前置、主动出击等方面的问题。

    2010年04期 No.120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危机管理中政府话语权探析

    郭太生;楚红梅;

    政府话语权的掌控对化解危机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危机发生初始,及时地对危机事件进行定性,有效地利用话语权引导社会舆论,即使不能有效地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也可以降低危机事件的影响程度与范围。在化解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要快速反应,加强网络引导,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寻求危机策略联盟,恰当运用"藉口与合理化"策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

    2010年04期 No.12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利用媒体改善和发展警察公共关系探讨

    余赛赛;

    警察公共关系是以提高自身影响力为基点的促进警察组织和公众良性互动,争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职能和活动过程。对公安机关来说,以媒体为媒介来联系公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公安机关和媒体的良性沟通合作尚存在制约因素。为此,公安机关要树立科学公关理念,构建与媒体的理性关系,充分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改善与发展警察公共关系。

    2010年04期 No.12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推进基层刑侦工作的若干思考

    邬明汉;张乐平;

    面对当前刑事犯罪高发,犯罪的暴力化、组织化、智能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新的犯罪类型不断涌现的犯罪新形势,必须以打击"盗、抢、骗"犯罪为主线,推进初侦初查和便衣侦查工作;以情报工作为突破口,推进刑侦基础和专门手段建设;以机制建设为重点,推进队所协作;以专业化为导向,推进刑侦队伍建设。

    2010年04期 No.120 42-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犯罪问题研究

  • 涉税犯罪案件的社会机理和成本防控策略

    赖继;侯秋月;

    犯罪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动态密不可分,涉税犯罪案件也不例外。在经济犯罪领域,社会要素与犯罪行为的相互作用过程更为突出。涉税犯罪案件的社会机理是以"税务服从"为逻辑起点,以个体意识、制度构建、规范践行、当局形态为要素的公众模式。从公众模式的分析提出成本干预最优化的防控策略,是涉税犯罪案件成本防控策略的核心思想,是设法通过对上述四个社会要素的合理资源投入,达到降低税务管理成本,加大涉税犯罪人的犯罪成本,使之承受因为涉税犯罪活动而得不偿失的压力,最终达到抑制涉税犯罪活动的目的,其措施包括发挥媒体教化作用引导、构建税务与警务部门的轻微涉税违法案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经济专业知识等。

    2010年04期 No.120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对我国职务犯罪案件初查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崔志锋;

    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研究与实践,对于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的实现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法律地位进行界定之后,阐述了初查的必要性,分析了初查中成案意识的相关内容,最后解析了初查与地方党政的关系。

    2010年04期 No.120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法治论坛

  • 关于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王建;

    执法规范化建设在"三项建设"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最佳着力点。公安部制定下发的《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阶段目标和成效标准》提出的7个方面的阶段性目标、标准,其实也就涵盖了今后一段时间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路径是:要以基层所队为重点,以实战、实用、实效为着力点,以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为切入点,通过项目化管理和时间节点控制,全建制、全警种、全要素,整体予以推进。

    2010年04期 No.12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非违法性因素损害执法公信力问题研究

    牟伦胜;徐煜;

    非违法性因素是指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成的、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会损害公安、检察、法院等政法干警执法公信力的、法律尚未明确予以调整的因素。其在形式上虽不违法,但在实质上却损害着执法公信力。非违法性因素发生作用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规律运行使然,尊重人性基础是对非违法性因素进行调整的道德前提。通过对其发生作用机制的分析,掌握其发生作用的规律,探索出具有道德正当性的预警、矫正和救济机制,是预防非违法性因素损害执法公信力的客观要求。

    2010年04期 No.120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公安机关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研究

    刘毅;

    噪声污染防治是法律规定的公安机关应当履行的一项职责。当前,公安机关在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通过对相关立法的梳理、重要问题的分析,提出应从完善立法、理顺体制、提高意识、补充装备、增强手段等五个方面改进公安机关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2010年04期 No.120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公安工作视野下的合同之债与合同诈骗

    徐曼;

    合同之债与合同诈骗是两种很相似但又有着本质区别的合同行为。在公安执法实践中,这两者往往容易被混淆,导致公安机关往往越俎代庖,更有甚者借口合同诈骗而插手经济纠纷。要从理论上对合同之债与合同诈骗加以厘清,从合同之债与合同诈骗的特点入手,着重就两者的主观目的上做出区别,从而指导公安实践,更好地惩治违法、打击犯罪并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2010年04期 No.120 63-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本刊研究员论坛

  • 优化安保长效机制 构筑校园安全屏障——龙游县加强校园安保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汪德荣;

    学校安全承载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影响着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被上升为国家安保战略高度。本文在分析系列性校园血案共同特点、成因的基础上,从构建校园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实行校园安全梯级防护机制、强化平安校园创建等三方面谈如何创新校园安保长效机制,完善校园安保体系,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2010年04期 No.12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追赃追逃工作机制研究——以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区分局为例

    江连青;

    "轻小案、轻追赃、轻追逃"的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区分局大胆探索和实践追赃追逃工作机制运行模式,分别抓好受案、流通、侦查三个环节的信息采集、赃物管控、循线追缴工作,规范破案追赃常态流程,破解追逃责任的延续、追逃信息的存量、追逃线索的追加三个问题,搭建追逃综合协作平台。通过统一民警的思想认识、加强专项考评、强化督促检查,工作机制得到保障。追赃追逃工作机制要以警民和谐为归宿;要立足长效,扎根基层;要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2010年04期 No.120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道路交通安全专版

  • 道路交通状况评估工作的若干思考

    赵野松;

    道路交通状况评估,是指通过科学合理地设定一系列考察指标,来动态、客观地反映道路交通运行情况。它对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评估工作应体现直观性、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原则。评估内容应包括车辆通行状况、交通流量状况、交通文明状况、交通安全状况四个方面。可采用路面测试、查询系统、问卷调查、引用数据等评估方法,并按制定计划,整体设计;明确重点,开展试点;完善配套,全市推广;坚持长效,注重应用四个步骤分步实施。

    2010年04期 No.120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谈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第三人

    金雄强;汪忠军;

    在道路交通处理过程中,参与不同阶段的人员并不相同。在实务中,基于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普遍存在对当事人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事故处理工作人员和交通事故各利益相关人员在相关法律适用上的矛盾和困惑。基于此,应在明晰《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当事人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引入第三人的概念,明确第三人的适用范围,以明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不同阶段各利益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为事故处理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2010年04期 No.120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提高交警执法质量的若干思考

    周云华;张森怀;

    当前影响交警执法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交通执法数量庞大;执法案卷制作条件较差;部分交警执法素质不高;执法监督制度存在缺漏。要提高交警执法质量,应强化交警法治意识教育,强化执法检查监督,强化规范执法制度激励,强化交警执法权益保障。

    2010年04期 No.120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警察教育训练

  • 美国、加拿大警察教育培训情况考察报告

    浙江警察学院警务教育考察团;傅国良;许韬;

    通过考察美、加等发达国家的警察教育培训情况,学习和了解其实用的警察培训理念,先进的警察培训方法,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架构,对促进我国警察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在当前形势下,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我国警察教育培训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推进教官制度;拓宽经费渠道,实现警察教育培训经费的有效保障;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加强与各国警察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执法培训领域的发展的建议。这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警察教育训练体系十分必要。

    2010年04期 No.120 92-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关于领导职位竞争上岗的实践与思考

    张申才;

    竞争上岗是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重要方式。领导职位竞争上岗的实践及其成效和体会,为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满意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一是要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二是要重视宣传、学会宣传,三是要尊重民意、关切民意。

    2010年04期 No.120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新时期公安民警思想政治状况的跟踪调查和思考——兼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龚正荣;吴仁伟;

    近年来,浙江省公安民警思想政治素质总体良好并呈提升趋势,但少数民警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职业认同感下降、队伍思想不稳定等问题依然存在;民警利益诉求呈多元化发展,经济利益的诉求程度相对下降,对工作条件和执法环境的改善更为迫切。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滞后、领导干部示范作用不强、民警自身价值观错位等主观原因。必须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载体,坚持科学灌输和引导,以警为本,真心爱警,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推进新时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

    2010年04期 No.120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公安院校治安专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为例

    乔建;

    治安专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是检测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又是选择治安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本文以公安院校治安专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完善治安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几点思考:一是在考核内容上突出岗位核心知识、能力、技能教学训练目标,体现创新性;二是在考核体系上形成以治安专业能力与技能为核心的治安专业课程考核模块,体现综合性;三是在考核目标上应当定位对治安专业岗位核心能力教学训练质量的检验,体现实用性;四是在考核形式上倡导多样化的技能考核方法,体现针对性;五是在考核要求上注重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的辩证统一,体现科学性。

    2010年04期 No.120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本刊“专家方阵”专家风采

  •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

    <正>马怀德,男,1965年10月生,青海循化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行政法学研究》主编,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察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应急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2010年04期 No.12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