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新公科”研究

  • 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下新质公安战斗力研究

    刘鹏;

    “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是系统观念在警务机制改革中的生动实践,是现阶段新质公安战斗力的主要生成模式。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下新质公安战斗力体系主要包括主动发现能力、绝对控制能力、严密证明能力。“专业”主要解决战力生成问题,要注重专业人才建设和专业能力建设;“机制”主要解决战力分配问题,要发挥好“情指行”一体化机制的牵引作用;“大数据”主要解决战力提升问题,要注重数据的基础采集、数据治理、安全管理和赋能基层。

    2024年05期 No.20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 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研究

    王梦宇;陈静;陶焜炜;

    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是由以特定符号和表达方式反映、解释与传播人民警察开展执法活动的立场、价值、形象、语言、行动、制度等构成的思想体系与表达体系。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根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在顶层谋划先行的建构式实践脉络下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从“有法可依”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再到“良法善治”的叙事过程。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的话语立场集中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及“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实践认同中。在话语主体建设方面,尤其注重民警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枫桥式派出所的创建以及公安机关职能体系的持续优化。话语表达的制度化、传播场景的剧场化、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智能化是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中极具个性的传播特征。执法话语体系中的话语反馈指向对警察执法质量的监督评价,主要通过执法公开、过程监控与结果考评等环节实现。建构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法治公安建设的理论阐释,凝聚警察执法的理念共识,明确公安工作现代化背景下法治公安建设的路径方向,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

    2024年05期 No.205 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平安中国建设研究

  • 系统治理理念下的“平安浙江”统筹协同推进机制研究

    王晓杰;

    “平安浙江”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浙江省委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二十年来,在系统治理理念指引下,“平安浙江”坚持统筹协同推进机制,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要素齐全、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平安浙江”建设的系统工程。二十年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筹领导机制为“平安浙江”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各战线各部门“多跨协同”机制确保了“平安浙江”的治理效果,全社会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夯实了“平安浙江”建设的基层基础。“平安浙江”统筹协同机制的系统性、科学性,确保“平安浙江”建设覆盖到现代治理的各方面与全过程,推动“平安浙江”建设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2024年05期 No.205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 平安中国建设背景下国家救灾物资保障体系的融合与迭代——基于应急警务效能提升的视角

    朱晓文;张明亮;

    我国已积累较为丰富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但国家救灾物资保障体系演进持续由重大突发事件推动,这与“风险综合体”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即应急储备体系效能不足和储备模式落后于时代要求。为补齐国家应急储备体系存在的短板,应采取建立应急管理委员会等策略。在“以防万一”的储备型模式逐渐被“正好及时”的采购型模式取代的大背景下,应适时建立国家应急采购体系,并以“应急生产能力储备”+“应急采购”的组合策略来保持救灾物资应急采购供应链的弹性。为保证国家救灾物资保障体系高效运行,公安机关应急警务应注重:积极推进完善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执法依据;强化警务人员应急救援与保障的专业能力训练,建立便于协同作战的救灾物资存储管理机制,以及建立突发事件省际交通管理应急协调机制,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提升公安机关新质应急战斗力;推进重大突发事件下农村社区的警力覆盖,从而进一步发挥公安机关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05期 No.205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 信访信用治理制度的生成与作用逻辑

    王廷婷;

    浙江省在探索信访工作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信访事项有序退出、信访信用治理、依法处理在程序上形成闭环,以规范信访行为。作为规范信访行为的重要环节,信访信用治理是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框架内,依托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制定的一项标准化、可操作的信访信用信息评定、奖惩、修复机制,旨在通过信用上的奖惩机制调节并规范信访人的行为。信访信用治理制度达成治理目标源于正式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与非正式制度的柔性约束力的深度融合。

    2024年05期 No.205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枫桥经验”研究

  • 网状脉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场域的“枫桥经验”创新发展

    衣美霖;石会燕;张大卫;

    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宗旨,以实现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满足为根本目标,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方法,具有搭建世界现代化建设新理论体系的历史价值。当前,基层治理主要面临着两个困境:一是在城镇化的冲击下,人民群众参与基层事务积极性持续低迷;二是在社会结构变迁之下,基层政权的组织能力频频下滑。“枫桥经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的优秀样本,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核心理念,在解决上述困境过程中类比植物学中网状叶脉结构,创新发展出“网状脉治理”模式。“网状脉治理”模式下不同社会个体之间依据党政性路径、地域性路径、利益性路径连接为不同类别的“节点”,各类“节点”以政府为主脉、乡贤为侧脉、大数据技术为细脉,井然有序地发挥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治理优势。

    2024年05期 No.205 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公安学研究

  • 中国公民何以有更高国家认同——来自社会治安视角的政策反馈分析

    张孟涵;

    现代化引发了国家认同危机,化解此类危机是现代国家建构的一个重要命题。虽然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要素在现代化冲击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国家认同一直处于高位。以社会治安为切口,从政策反馈的角度对消解国家认同危机的理论逻辑进行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回答中国公民何以有更高国家认同。治安工作绩效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的路径关系,治安工作绩效通过促进外部效能感增加政治信任程度,最终强化国家认同的链式中介模型成立。并且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网络社群的公民,治安工作绩效对他们外部效能感的提升程度更大。故,社会治安是影响公民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公安机关应当开展“回应性警务”并重视对网络社群空间的“阵地控制”,从而使治安工作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家认同。

    2024年05期 No.205 6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7K]

法学研究

  • 公平正义何以被感受——社会热点案件中的舆情治理与司法塑形

    郑云波;俞霞;舒昕雁;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求。社会热点案件是司法进入公共视域的入口,对于司法形象的树立尤为重要。社会热点案件中的舆情形成受到镜像效应和“司法外”效应的影响,呈现出意见单极化、理性和非理性交织、社会情绪带入等特征,需要司法与媒体的双向调控才能实现有效治理。一方面,需要司法恪守冷静、开放、审慎等品格;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规则设置、政策治理等方式重塑媒体在公共领域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塑造良好的司法形象,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被公众所感受。

    2024年05期 No.205 8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起诉保留并附带公益服务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完善——兼评醉酒危险驾驶案件的轻罪治理

    覃振模;

    起诉保留并附带公益服务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相契合,符合刑事程序的比例原则,是相对不起诉制度与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有机统一,也是轻罪治理的创新途径。以醉酒危险驾驶案件为例,各地在起诉保留并附带公益服务机制的司法实践中,呈现出适用范围、启动程序、监督考察方面的差异。起诉保留并附带公益服务也存在着三对矛盾:起诉保留与违法惩治相抵牾,刑事惩戒与公益服务相抵牾,良法善治与执法异化相抵牾。通过明晰附带公益服务的具体适用范围,有助于检察机关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通过赋予犯罪嫌疑人程序选择权、反悔权,有助于提高行为人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有针对性地完善不同的考察方式,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附带公益服务的正向矫治功能;实施提交保证人、交纳保证金制度,采取电子监控措施,以及推行检察听证制度和建立举报制度,有助于提高起诉保留并附带公益服务机制的质效,进而实现轻罪的梯度化治理。

    2024年05期 No.205 9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犯罪学研究

  •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防控难题与对策分析

    任彦君;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化、精准化、跨境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诈骗防范与案件侦破的难度,以至于网络诈骗案件发案率依然居高不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管理机制存在漏洞;犯罪成本低而收益高;被害人存在一定的致害因素,包括贪利心理、不注意个人信息保护、缺乏风险意识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难点在于:诈骗手法复杂化、技术化且不断更新迭代;犯罪人对犯罪场的改造增大了防骗难度;犯罪人对被害人的心理控制增加了防范难度;诈骗犯罪的链条化、产业化导致规避打击能力强;诈骗行为跨境化及体量庞大的数据、信息流导致犯罪查处难。基于此,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防控应采取以下对策:通过宣传提高反诈意识和防范能力;建立与完善网络大数据预警模型;提升反诈工作水平、及时阻断诈骗犯罪;落实通信服务商、网络平台等相关单位管理责任制;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形成反诈合力,包括构建国内多部门协作机制和国际司法合作机制。

    2024年05期 No.205 11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投稿规范(2024年版)

    本刊编辑部;

    <正>一、本刊采用“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中国知网版),唯一投稿网址为gaxk.cbpt.cnki.net,作者投稿时请根据本刊设定栏目投送。二、来稿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正文、参考文献和注释。稿件总字符数以15000—20000字符为宜,选题有重大研究价值的不受篇幅上限。(一)题目应恰当、简明反映文章内容,用词符合题录编制、索引和选定关键词等规范,不使用非公共知晓的缩略词和代号等。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5个汉字。

    2024年05期 No.205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