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性侵儿童犯罪的实证研究——以2019—2022年102例信息公开案件为样本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rime of Online Child Sexual Assault——Taking 102 Open Cases from 2019 to 2022 as Samples
徐伟,王婧晨
摘要(Abstract):
随着社会生活日益网络化,网络性侵儿童犯罪态势愈发严重,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引入权威网站公开发布的2019—2022年102例网络性侵儿童犯罪典型案件,全面梳理网络性侵儿童犯罪的类型和特征,深入剖析犯罪脚本和罪因机理,积极探寻网络性侵儿童犯罪的治理之策。应完善相关立法,丰富网络性侵儿童犯罪的惩罚措施,提升网络性侵儿童犯罪的惩罚力度和效率,使犯罪人不敢犯;加强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被害预防意识和能力,完善多主体协同机制,使犯罪人不能犯;强化犯罪前的法治教育,优化犯罪后的矫正教育,使犯罪人不想再犯。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性侵;儿童;猥亵;犯罪脚本;罪因机理;犯罪规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课题“建立健全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研究”(20ZDA062);;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网络越轨行为风险评估及分级治理研究”(2018QNSH38);;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有害信息犯罪防控机制研究”(19SKGH048)
作者(Author): 徐伟,王婧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女童保护”2021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2022年3月2日,载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网,https://www.all-in-one.org.cn/newsinfo/2475704.html?templateId=1133604,2023年1月10日访问。
- (2)参见何玲:《儿童性侵害与解决对策研究——基于2013—2018年的相关数据》,《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 (3)参见李琳:《〈刑法修正案(十一)〉中猥亵儿童罪加重情节的理解与适用》,《现代法学》2021年第4期;阮林赟:《双层社会背景下隔空猥亵的客观解释》,《青少年犯罪问题》2020年第6期。
- (4)参见张鸿巍、江勇:《猥亵儿童罪中“儿童”概念的界定及展开》,《中国应用法学》2019年第2期;张可盈:《加拿大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研究及其启示》,《青少年学刊》2020年第3期。
- (5)参见如陈梦寻:《论猥亵儿童罪在网络儿童性引诱中的适用》,《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1年第1期;金泽刚:《由男性遭受性侵害案看性犯罪的法律变革》,《法治研究》2015年第3期。
- (6)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2019年至2022年成为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不可抗力导致线下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与之相对的,网络性侵的现象在2019年开始得到了一定的扩张,具体表现为犯罪数量增加、犯罪规模扩大、犯罪模式成熟。我国涉及儿童的性犯罪案件判决书很少公开,近三年公开的网络性侵儿童犯罪样本一共只有102份判决书。
- (7)最高人民法院:《利用互联网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典型案例》,2018年6月1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网,https://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99432.html,2022年9月16日访问。
- (8)参见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20)沪0115刑初1202号。
- (9)参见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20)黔0625刑初116号。
- (10)参见安徽省阜南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皖1225刑初31号。
- (11)参见安徽省濉溪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皖0621刑初602号。
- (12)参见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内0102刑初495号。
- (13)参见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闽0103刑初417号。
- (14)参见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鄂0503刑初358号。
- (15)参见湖南省邵东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湘0521刑初616号。
- (16)参见福建省云霄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闽0622刑初74号。
- (17)参见安徽省濉溪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皖0621刑初602号。
- (18)参见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川0903刑初235号。
- (19)参见杨学峰、姜兰昱、王薇等:《犯罪学基础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页。
- (20)See Derek B.Cornish.The Procedural Analysis of Offending and Its Relevance for Situational Prevention.Crime Prevention Studies,1994(2).
- (21)参见张爱卿:《社会图式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第10期。
- (22)参见王瑞山:《网络猥亵儿童行为的犯罪脚本分析及防控策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 (23)参见袁野:《网络隔空猥亵儿童行为的刑法定性》,《青少年犯罪问题》2019年第4期。
- (24)参见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津0110刑初325号。
- (25)参见邵守刚:《猥亵儿童犯罪的网络化演变与刑法应对——以2017—2019年间的网络猥亵儿童案例为分析样本》,《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年第3期。
- (26)参见河北省平山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20)冀0131刑初17号。
- (27)参见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苏1311刑初58号。
- (28)参见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京0113刑初58号。
- (29)参见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苏1311刑初58号。
- (30)参见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苏0508刑初154号。
- (31)参见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20)粤0106刑初1415号。
- (32)参见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20)黔0625刑初116号。
- (33)参见李雅静、王健:《我国儿童性侵强制报告制度研究》,《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9年第3期。
- (34)参见庄永廉、宋英辉、史卫忠等:《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的功能及推进》,《人民检察》2021年第7期。
- (35)参见董晓梦、满运玖:《潜藏在屏幕另侧的触手与凝视——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性侵害呼吁多方共治》,《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1年第9期。
- (36)责任说是指对犯罪人应当附有一定的责任要求,对犯罪嫌疑人所辩解的“不明知”的例外情形应当进行从严把控。
- (37)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0)》,2022年6月1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网,https://www.spp.gov.cn/spp/xwfbh/wsfbt/202206/t20220601_558766.shtml#2,2023年1月12日访问。
- (38)参见王春媛、廖素敏:《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登记和有限公开机制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年第6期。
- (39)参见王晓霜、孙冰:《网络猥亵儿童犯罪的行为特征及治理对策——基于2015年至2019年的司法案例》,《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 (40)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女童保护”2021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2022年3月2日,载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网,https://www.all-in-one.org.cn/newsinfo/2475704.html?templateId=1133604,2023年1月10日访问。
- (41)参见许博洋、周由、张纯琍:《社会纽带理论与自我控制理论对性犯罪的实证检验——基于我国260名性犯罪人样本的分析》,《犯罪研究》2021年第4期。
- (42)“多系统疗法”是指采取家庭和社区协同的方法,帮助长期具有暴力倾向的社会成员管理和疏导青春期的各种问题。此方法也被用来引导部分性侵犯罪人走出犯罪的阴影,帮助被害人将受害的后果降到最低。
- (43)参见林红:《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风险因素及对策思考》,《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 (44)参见于珍、董新良:《汇聚多种力量:美国预防性侵儿童犯罪的举措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 (45)参见吕笑增、王鑫:《旅馆场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治理——以大数据视域下特种行业的阵地控制为例》,《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1年第5期。
- (46)参见张振声、张旭芳:《心理测验和服刑人员风险行为评估研究:从偏见到不公正性》,《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